首页 > 团学工作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征程上,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25年6月29日,昆明理工大学民航与航空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步伐,踏进了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乡的湾子苗寨——这座源自清朝早期的陶姓苗族古村落,它既是三百余年民族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红军长征由川入滇壮丽征程的铭记地。在此,团队成员们开启了一段融合民族团结精神与红色文化血脉的实践探索之旅。
蜿蜒的山路引领着实践团,踏入这片承载着双重历史记忆的土地。在当地工作人员深情的讲解中,队员们仰望人字形石墙上巍然矗立的清代“老祖房”,感受苗族先民的建造智慧与自强精神;他们更屏息聆听:九十年前,中央红军长征迂回作战,湾子苗寨正是他们由四川进入云南的终点站。寨中那条幽深的古老暗道,不仅曾是苗家守护家园的生命线,也仿佛回响着当年红军穿行其间的脚步声,无声诉说着军民情谊与共同的斗争历程。
沿寨中轴线前行,三棵苍劲的川南紫薇树宛如时光的守望者。驻足于树龄逾千年的寨后古树下,虬结的枝干仿佛串联起苗寨的悠远历史与红军的峥嵘岁月。“这年轮里,刻着苗寨的生息繁衍,也映照着红军星火燎原的征程,”队员们轻抚树干,感慨万千。古树苍翠,古寨沧桑,它们共同见证了民族的坚韧不拔,也默默承载着革命火种的代代传递。
“走进苗寨,触摸历史,更读懂了‘中华民族一家亲’那份沉甸甸的分量。”一位队员的感慨,道出了此次探访的深刻体悟。在湾子苗寨,古寨石墙上流转的光影,千年紫薇树下的欢声笑语,都成为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短暂的行程中,让青年学子们不仅领略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互动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不同民族的文化虽各具特色,却能在相互尊重、欣赏与学习中,凝聚成强大的团结力量。这份根植于历史沃土、交融于时代实践的情谊,随着学子们的脚步启程,必将如千年紫薇般生生不息,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绚丽绽放。正如我国民族政策所倡导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建和谐社会。